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惠农
  转基因到底是咋“转”的?
【信息来源:】 【信息时间:2015-09-02】

  转基因的争论纷纷扰扰多年,但要问什么是转基因?估计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而且大部分人杂交和转基因真是傻傻分不清楚,加上“选育、嫁接”这些概念的混淆,更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针对这些疑惑,我们就来探讨下到底什么是转基因。

  转基因,即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将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简单来说,就是人工控制DNA的序列重组,为获得稳定的“表现”。

  和其他获得食物的方法相比,人工干预更“直接”。因为要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稳定的“表现”,相比杂交,转基因技术更为“定点”,转入新基因的过程更精确,也需要更少的步骤,所以非常重视安全性,在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

  转基因有几个必备步骤:

  1、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或人工合成的“DNA片段”;

  2、转入特定生物中组进行基因重组;

  3、再从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称,我国目前商业化种植的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只有棉花、大豆、玉米、油菜。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彩椒、小南瓜、小黄瓜”,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转基因的,而是人类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对野生植物进行栽培和驯化,通过选育、嫁接、杂交等手段,形成的丰富的作物类型。

  那选育、嫁接、杂交又是怎么做的?包含基因的变化吗?

  首先,大家知道,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是利用生物群体自然存在的变异,通过人工选择获得改良的品种。

  选种:简单来说就是选优去劣,选择生物群体已经存在的“变异”优良品种加以繁殖,有针对性的培育,也可叫做“选育”,可能会改变种群的遗传结构及生物类型。选种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也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养殖”出的食材(植物和动物),都是选育的结果,已经和野生自然的状态不同。经过人类千百年的不断选择,大规模培育、种植、养殖的,都是符合人物食用习惯的物种。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类“驯化野生植物”过程中,一般是为了提高产量,主要做法是增大果实。“圣女果”是个被严重误会为“转基因食品”的西红柿品种,实际上,小番茄才是番茄的原始状态,今天人们吃的大番茄是人们长期选种的结果。

  嫁接:属于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生殖的一种,利用植物受伤后“自愈”来进行的,因细胞增生,彼此愈合成为维管组织,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基因不产生变化。简单来说,就是简单来说,就是把两株植物的枝干各自切成开,仅仅捆绑在一起,最终成为一个整体,基因不产生变化。

  嫁接广泛用于瓜果类,通常“果实”综合了接穗与砧木两种特点,比如苹果梨就具有苹果和梨的口感,嫁接出的甜瓜也有独特的口味。有人问,难道嫁接出的都更好吃吗?当然不是,但是如果嫁接得到的果实不好吃,人们就不会再次生产,转向去培养口感好、营养好、更有经济价值的作物。

  杂交:“杂交”作物是和“转基因”作物混淆最大的。杂交是遗传学中经典实验方法,通常把生殖细胞进行融合的称为杂交。简单说来,杂交是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间进行的交配。

  相对于转基因的“用人工的方法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导入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并表达成功”,这两种方法都属于基因重组这种变异。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的基因。简单打个比方,萨摩耶和金毛杂交,生出一只通具有萨摩耶和金毛特征的小狗,但并不算是一个“狗的新品种”。

  说到杂交植物,大家最熟悉的是杂交水稻。从获得粮食的角度来说,“杂交”育种时间长、效率低,不是那么“划算”,众所周知,袁隆平终身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每一次取得重大突破都需要很多年。

  

  返回】 【顶部】 【 关闭